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被引:1438
|
作者
胡壮麟
机构
[1] 北京大学英语系
关键词
社会符号学; 多模态化; 体符号学; 计算机符号学; 多模态识读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 [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学的建立和对普通符号学的展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有些观点在符号学研究者中有不同反响。代表英美传统的皮尔斯发展了符号范畴,但他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因此仍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社会符号学发端于韩礼德的“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关注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团的符号实践。这一理论推动了多模态表达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多模态符号学。本文首先讨论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进一步介绍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对一些具体问题分别作了论述,如作为符号系统的符号资源、以屏幕代替书本的多模态符号的设计以及由话语参与者实现的连贯。最后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语言符号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铭玉著, 2004
  • [2] Discourse,Dynamics and Social Change. Lemke,J.L. Language as Cultural Dynamics:Special Issue ofCultural Dynamics . 1993
  • [3] What is Multiliteracy?Multiliteracies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ent. Johnson,Staci. http://veltevens.blok.com/general/home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