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33
|
作者
胡隐樵
孙菽芬
郑元润
张强
傅培健
左洪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4]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7] 甘肃兰州 
[8] 北京 
关键词
稀疏植被; 陆面过程参数化; 非平衡态热力学; 最小熵产生; 绿洲临界尺度; 沙尘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 [动力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点项目"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成果。通过资料分析、数值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干旱地区稀疏植被复杂下垫面上水、热及CO2输运过程的机理;非均匀下垫面的复杂非线性效应;干旱地区更合理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以及绿洲的稳定性;强沙尘暴的发展机制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主要结果表明:(1)揭示了植物生态生理过程、净第一生产力和生物量对气候的敏感性,为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接口。(2)发展了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中水热输送交叉耦合的物理模型;以能量和物质守恒定律为基础的雪盖物理模型,它显著地改善了陆面过程的模拟效果,是国际上最早开发的同类模型之一。(3)发展了大气非平衡态热力学,证明了非线性区普遍成立的最小熵产生原理,为研究气候和环境复杂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揭示了大气辐散和辐合运动对垂直湍流输送的影响,非均匀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为非均匀下垫面陆面过程参数化提供了物理基础;研究了绿洲稳定性并估算了绿洲临界尺度约为3~6km,为绿洲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干旱地区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增强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4)发展了强沙尘暴发展的动力学模式,揭示了强沙尘暴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9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