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有性行为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被引:9
|
作者
刘宇丹 [1 ]
何川 [2 ]
田小兵 [1 ]
机构
[1] 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2] 南充市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南充市健康教育所
关键词
艾滋病; 知识; 大学生; 性行为; 安全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南充市有性行为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充市5所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总共调查11 696名学生,679(5.80%)名学生有性行为,其中619人(91.16%)艾滋病认知水平高,60人(8.84%)认知水平低,488人(71.87%)对艾滋病感染者无歧视态度,191人(28.13%)有歧视态度。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从不使用、有时使用、始终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分别为15.89%、44.53%、39.58%,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和不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为70.17%和29.83%。年龄(OR=1.918)和艾滋病认知水平(OR=2.683)会影响学生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年龄(OR=1.931)会影响最近1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结论南充市有性行为的青年学生对艾滋病整体认知水平较高,但是对于非传播途径认知水平低,仍存在艾滋病歧视,有一定比例的无保护性行为,年龄和对艾滋病的认知会影响安全套的使用。应当以低年龄学生为重点加强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以预防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8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青年学生2010—2015年艾滋病相关性行为连续横断面研究
    葛琳
    崔岩
    李东民
    李培龙
    郭巍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 (11) : 1611 - 1613+1617
  • [2] 2015年8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
    NCAIDS
    NCSTD
    China CDC
    [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 (10) : 835 - 835
  • [3] 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
    王永红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 (04) : 376 - 379
  • [4] 北京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兴伟
    康俊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 (01) : 128 - 131
  • [5]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黄晓光
    何继绥
    田春辉
    [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 (02) : 249 - 251
  • [6] 南京市有性行为大学生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志浩
    卫平民
    黄明豪
    李小宁
    [J]. 中国卫生统计, 2013, (05) : 635 - 637
  • [7] 大学生性行为与医学教育相关性分析
    李帅
    崔政坤
    陈乂恿
    华欣洋
    朱文丽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08) : 923 - 925
  • [8] 中国2006-2009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状况分析
    王岚
    丁正伟
    阎瑞雪
    李东民
    郭巍
    丁国伟
    王丽艳
    秦倩倩
    黑发欣
    李培龙
    葛琳
    王璐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09)
  • [9] 浙江省2785名有性行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危险感知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的调查
    潘晓红
    丛黎明
    马瞧勤
    许国章
    余飞颖
    邹艳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06) : 499 - 502
  • [10] Determinants of risky sexual behavior and condom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Sun, Xinying
    Liu, Xiaona
    Shi, Yuhui
    Wang, Yanling
    Wang, Peiyu
    Chang, Chun
    [J]. AIDS CARE-PSYCHOLOGICAL AND SOCIO-MEDICAL ASPECTS OF AIDS/HIV, 2013, 25 (06): : 775 -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