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水系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25
|
作者
宋静宜 [1 ,2 ]
傅开道 [1 ,2 ]
苏斌 [1 ,2 ]
黄启胜 [3 ]
黄江成 [1 ,2 ]
张继来 [1 ,2 ]
机构
[1]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2]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
[3]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西双版纳分局
关键词
澜沧江水系; 重金属; 单因子指数法;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流域内矿山开采引起的河流系统重金属污染是流域开发及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水系底沙沉积物为介质,考察其干流及11条主要支流的5种重金属元素铜(Cu)、砷(As)、铅(Pb)、锌(Zn)和铬(Cr)含量的空间变化,并综合采用了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澜沧江干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结果显示:(1)澜沧江水系自上游至下游,底沙重金属含量呈减弱趋势,但各支流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较大;(2)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最上游的旧州断面因区域背景值较高而致使As、Pb呈现重污染。支流黑惠江河口的As及勐戛河的Cu为重污染,沘江断面的Pb、Zn污染指数最大,属严重污染。其它干支流样点除了少数重金属元素有中度污染外,均为无污染状态;(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指出,干流旧州断面的As及支流沘江断面Pb的Eir值较高,其它各采样点值均未超出40,且各支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均小于150,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对澜沧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干流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各支流主要污染物,为澜沧江干支流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89 / 3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澜沧江-湄公河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大坝影响(英文)
    傅开道
    苏斌
    何大明
    吕喜玺
    宋静宜
    黄江成
    [J].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2, 22 (05) : 874 - 884
  • [2] 单因子指数法分析重庆清水溪非点源污染
    张航
    柴勇
    叶志义
    [J]. 科技传播, 2011, (10) : 230 - 231
  • [3] 澜沧江中下游河流泥沙特性分析
    黄江成
    傅开道
    何大明
    [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 (03) : 112 - 120
  • [4] 云南省沘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王李鸿
    角媛梅
    明庆忠
    何兰兰
    周鸿斌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5) : 595 - 600
  • [5] 流沙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泥沙变化
    傅开道
    王波
    黄启胜
    杨春明
    李刘安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 (06) : 19 - 24
  • [6]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中重金属毒性系数计算
    徐争启
    倪师军
    庹先国
    张成江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2) : 112 - 115
  • [7] 黄河流域泥沙矿物成分与分布规律
    王兆印
    王文龙
    田世民
    [J]. 泥沙研究, 2007, (05) : 1 - 8
  • [8] 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的跨境水文效应
    何大明
    冯彦
    甘淑
    尤卫红
    [J]. 科学通报, 2006, (S2) : 14 - 20
  • [9] 水体沉积泥沙质量标准之探讨
    刘成
    王兆印
    何耘
    [J]. 泥沙研究, 2005, (02) : 54 - 60
  • [10] 支流入汇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
    张俊勇
    陈立
    张春燕
    王志国
    [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01) : 53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