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60
|
作者
李文楷 [1 ]
李天宏 [1 ]
钱征寒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深圳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F293.2 [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择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估算了深圳市生态服务价值,探讨了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年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7 597×104元,2000年为291 141×104元,2004年为254 466×104元。从1996到200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减少了23 131×104元,其中湿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水体、湿地、园地产生的价值之和超过了总价值的90%。在各项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产生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废物处理,两者之和约占总价值的40%。从空间上来看,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深圳市的东南和西南部,而服务价值较低的区域主要以中部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引用
收藏
页码:440 / 44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
    彭建
    王仰麟
    陈燕飞
    李卫锋
    蒋依依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 594 - 604
  • [2] 榆阳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 110 - 114
  •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赵同谦
    欧阳志云
    郑华
    王效科
    苗鸿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4) : 480 - 491
  • [4]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例
    白晓飞
    陈焕伟
    不详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4, (01) : 185 - 187
  • [5]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郑度
    李双成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 189 - 196
  • [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J]. 生态学报, 1999, (05) : 19 - 25
  • [7] Valuing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a new approach using a surrogate marke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 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 and a Delphi panel to assign weights to the attributes[J] . Ian A. Curtis.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4 (3)
  • [8] Valuing nature: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 R.Kerry Turner,Jouni Paavola,Philip Cooper,Stephen Farber,Valma Jessamy,Stavros Georgiou.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3 (3)
  • [9] 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the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and the value of global ecosystem services using the GUMBO model
    Boumans, R
    Costanza, R
    Farley, J
    Wilson, MA
    Portela, R
    Rotmans, J
    Villa, F
    Grasso, M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03) : 529 - 560
  • [10] Complex systems and valuation
    Limburg, KE
    O'Neill, RV
    Costanza, R
    Farber, 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03) : 409 -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