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致灾雷电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32
|
作者
许爱华 [1 ]
李玉塔 [2 ]
郑婧 [1 ]
应冬梅 [1 ]
机构
[1] 江西省气象台
[2] 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中心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闪电密度; 负变温; 不稳定度指数; 中尺度辐合; 多普勒雷达产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不断提高雷电预报预警业务水平,对2007年6月24—25日和7月10—11日两次致灾雷电天气过程,分别从闪电定位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不稳定度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闪电密度分别为0.613个·km-2和0.085个·km-2,密度比7.2/1;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密度密切相关。相似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快速东退南落,且有短波槽携带的弱冷空气沿副高西北侧东移。在雷暴发生前,两者影响系统和位置非常相似,前者为弱下沉和弱上升运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后者上升运动较明显。热力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层为负变温;湿度呈下湿上干的"喇叭口"分布;CAPE、K指数、SI等不稳定度指数均达到了产生雷电的阈值,但前者中层冷空气更强、低层湿度更大或近地面有逆温、更不稳定。前次雷电过程组合反射率CR、回波顶高ET、垂直积分液态水VIL明显大于后一次雷电过程,且前者长时间维持在极高值。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活动区域是雷电的频发区,在时间上也早于强雷电发展时间。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8+139 +1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江西冰雹、大风与短时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
    应冬梅
    许爱华
    黄祖辉
    [J]. 气象, 2007, (03) : 48 - 53+130
  • [2] 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
    冯桂力
    郄秀书
    袁铁
    牛淑贞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1) : 123 - 132
  • [3] 广州地区雷电时空分布特点及天气学分析
    林良勋
    梁巧倩
    温晶
    曾琮
    [J]. 气象科技, 2006, (06) : 679 - 683
  • [4]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
    郑栋
    张义军
    吕伟涛
    孟青
    何平
    不详
    [J]. 高原气象 , 2005, (02) : 196 - 203
  • [5] 雷电灾害与监测预报
    许小峰
    [J]. 气象, 2004, (12) : 17 - 21
  • [6] “717”庐山雷击事件分析
    许爱华
    马中元
    郭艳
    [J]. 气象, 2004, (06) : 35 - 39
  • [7] 江南夏季雷电的云回波特征分析
    杨梅
    李玉芳
    李玉林
    郭艳
    [J]. 江西气象科技, 2001, (02) : 20 - 23
  • [8] 冰雹云形成发展与闪电演变特征分析
    冯桂力
    边道相
    刘洪鹏
    山义昌
    [J]. 气象, 2001, (03) : 33 - 37+45
  • [9] 国外强对流天气的应用研究[M]. - 气象出版社 , 彭治班等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