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101
作者
刘耀彬
机构
[1]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关联度; 耦合度; 江苏;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06.03.025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56 / 4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城市生态环境学.[M].杨士弘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2]  
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科学出版社.2000,
[3]  
城市生态学.[M].宋永昌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康慕谊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5]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傅立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6]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邓聚龙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7]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J].
黄金川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03, (02) :211-220
[8]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01) :8-12
[9]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 [J].
罗上华 ;
马蔚纯 ;
王祥荣 ;
雍怡 ;
余琦 .
生态学报, 2003, (01) :45-55
[10]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J].
鲁敏 ;
张月华 ;
胡彦成 ;
李英杰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