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102
作者
陈柏峰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2] 教育部
关键词
法治社会; 社会治理; 基层; 政府; 社会组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法治社会"是具有高度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它指公权力运作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各有独立范畴,构成了中国法治的"一体两翼"。国家动员能力、既有法律体系、社会治理基础、社会矛盾态势等具体背景,对法治社会建设构成引导或制约。法治社会建设应有强辨识性的目标指引: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维护良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秩序、调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界定社会组织的适当行为空间。基层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场域,应当直面基层特质的制约,着眼基层社会的主要事务,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功能。同时,还应在角色分工基础上,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律师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88+205 +205-206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积习难返”:日常性违规的生成机理及其后果 [J].
李娜 .
思想战线, 2018, 44 (03) :135-142
[2]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权利限制——从反恐怖主义角度切入 [J].
周尚君 ;
曹庭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 24 (03) :40-56
[3]   职业村干部群体与基层治理程式化——来自上海远郊农村的田野经验 [J].
印子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 (02) :42-49+151
[4]   社会组织及其法制化研究 [J].
鲍绍坤 .
中国法学, 2017, (01) :5-16
[5]   论一体建设法治社会 [J].
张鸣起 .
中国法学, 2016, (04) :5-23
[8]   房屋征收中的定价困境与冲突 [J].
郭亮 ;
王丽惠 .
中国行政管理, 2015, (01) :21-26
[9]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基础、障碍与对策 [J].
宋煜萍 .
哲学研究, 2014, (12) :90-93
[10]   法治社会建设论纲 [J].
江必新 ;
王红霞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1) :140-15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