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死观教育

被引:3
作者
杜成宪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人生价值; 生命教育; 生时勤勉; 死而不灭; 生生不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1 [古代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如何对待生?如何面对死?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主张生时勤勉,死时安然。儒家学者区分了两种意义的死:"君子"的死是生命活动停止,其影响却不会熄灭;"小人"的死不仅是生命之死,还是活动消失,甚至销声匿迹。有生有死是天地演化之道,不悦生恶死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有人,才懂得死意味着生命的新陈代谢而能坦然面对。人如欲死而不灭,就须不辜负人之为人,勉力奋斗,有所作为,将精神与业绩留存于世,泽被他人,自己的生命也就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生生不息。先秦诸子及后世儒者并未给人指出一条面对死亡的往生之路,而是提出了过好现世人生、死而不灭的应对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17 +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王阳明全集.[M].(明) 王守仁;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