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治理中的道德能力

被引:6
作者
王锋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合作治理; 道德能力; 效果论; 制度重构;
D O 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1.010
中图分类号
B82-051 [道德与政治、道德与法制]; D035 [国家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1204 ; 120401 ;
摘要
合作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具有与治理复杂公共事务相应的治理能力,而道德能力则是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后工业社会复杂性的日益增长以及服务关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在地要求唤醒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在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时,要有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及道德行动能力。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必须通过制度重构来实现,这即是说,通过道德的制度设置使得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及道德感得以唤醒,并成为其普遍的行动范式,这就要通过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而制度重构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是一个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同构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论道德认知 [J].
易法建 .
求索, 1998, (03) :71-74
[2]   论道德判断 [J].
孙如枫,曾钊新 .
江西社会科学, 1995, (04) :24-30
[3]   论道德认知 [J].
杨衍球 ;
曾钊新 ;
李建华 .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89, (03) :30-34
[4]  
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李金鑫.南京师范大学.2011, 12
[5]  
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M].张康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  
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M].张康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7]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高兆明.人民出版社.2012,
[8]  
流动的恐惧.[M].(英) 鲍曼 (Bauman;Z.) ;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9]  
制度伦理研究.[M].高兆明; 著.商务印书馆.2011,
[10]  
论伦理精神.[M].张康之;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