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基于精神扶贫视角

被引:78
作者
张志胜
机构
[1]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农民; 主体性; 精神扶贫;
D O I
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3.10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的主体性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内源动力,也是精准扶贫的价值依归。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会在某些方面阻碍扶贫攻坚进程,其缺失的原因具有多重性,"精神贫困"当属主观因素中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使他们思想观念保守、脱贫志气不足、人生目标模糊,且这三方面均不同程度上导致其主体性缺失。唯有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时着力、良性互动,以重塑贫困农民的主体性,才能激活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并激励他们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作为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精神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扶心扶志"与"扶知扶智"并举,且"正向发力",激发贫困农民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使其自主、自信,提高贫困农民能动性与创造性以使其自立、自强,进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J].
成兆文 .
社科纵横, 2017, 32 (09) :25-26
[2]   精神贫困:脱贫“硬骨头”怎么啃? [J].
王军伟 ;
朱丽莉 .
协商论坛, 2017, (08) :42-44
[3]   “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 [J].
杭承政 ;
胡鞍钢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4) :97-103+147
[4]   精准扶贫研究现状综述 [J].
夏书明 ;
吴晓燕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 (02) :31-37
[5]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J].
刘晓明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 (06) :73-75
[6]   论“精神扶贫”的知行渊源及本质内涵——以“宁德模式”为例 [J].
赵秀华 .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6, (06) :72-80
[7]   精神扶贫:一个亟待关注的精准扶贫新领域 [J].
程肇基 .
江西社会科学, 2016, 36 (11) :210-216
[8]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战略特色探析 [J].
刘国平 .
邓小平研究, 2016, (05) :85-91
[9]   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J].
杨祎 ;
梁宜人 ;
黄润 .
皖西学院学报, 2016, 32 (02) :19-22+61
[10]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J].
赵秉峰 .
理论观察, 2016, (03)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