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成“人”属性

被引:3
作者
谌衡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人禽之辨; 人机之辨; 人工智能; “知识性”教育; 感通; 成“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人在与机器共存空间逼仄下的反动与觉醒,是"人机之辨"被提出的契机。从其本质和思想延续来看,"人机之辨"应当往前接到"人禽之辨"上。"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各自有各自的时代意义,二者共通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困境中显露人之为人的道理。人性论中的性情、道德、向善以及感通是"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关键。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需要被警醒的两大问题。两大问题皆与"知识性"教育有关,人通过知识造就机器,但自身又被知识所累而沦为"机器"。过度的"知识性"教育需要被反思,"知识性"教育需要摆正位置,人要脱离"机器化"并审慎对待机器的"人化",这些问题呼唤重启成"人"的教育。"知识性"教育服务于成"人"的教育,人通过"知识性"教育走向对自身以及世界万物的感通,由此成为真正的人。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人禽之辨、人机之辨以及后人类文明的挑战 [J].
孙向晨 .
船山学刊, 2019, (02) :5-10
[2]   “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基础与目的 [J].
董平 .
船山学刊, 2019, (02) :11-14
[3]   儒家的“人禽之辨”对机器人有效吗? [J].
吴根友 .
船山学刊, 2019, (02) :1-4
[4]   人何以为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 [J].
戴茂堂 ;
左辉 .
船山学刊, 2019, (02) :15-19
[5]   记忆哲学:解码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钥匙 [J].
杨庆峰 ;
伍梦秋 .
探索与争鸣, 2018, (11) :60-66+117
[6]   儒家伦理与人性的未来 [J].
陈少明 .
开放时代, 2018, (06) :13-23+5
[7]   人工智能会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吗? [J].
赵汀阳 .
开放时代, 2018, (06) :49-54+6
[10]   如何把握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 [J].
丁耘 ;
罗岗 ;
吕新雨 ;
陈恒 ;
韩潮 .
读书, 2017, (05) :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