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光”与“体验之网”——两种认知模式的比较

被引:5
作者
王前
机构
[1]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理性之光; 体验之网; 认知; 互补;
D O I
10.15994/j.1000-0763.2018.12.014
中图分类号
N02 [科学的哲学原理];
学科分类号
0101 ; 010108 ;
摘要
逻辑分析与直观体验是人类的两种主要认知模式。前者是一种"理性之光",能够使事物隐蔽的特性变得明晰起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后者是一种"体验之网",能够将认知对象的整体特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筛选出来,获得深刻的理解。"理性之光"影响了科学实验、技术规制和社会建构,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体验之网"影响了直觉感悟、思想修养和社会和谐,推动了人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两种认知模式及其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成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层思想根源。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对现代性反思的不断深入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有关这两种认知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呈现出新的重要意义。促进"理性之光"和"体验之网"的和谐互补,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协调好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负责任创新和全局性工程 [J].
杰伦冯登霍温 ;
刘欣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 (02) :1-5
[2]   中世纪美学中“光”的象征及其宗教意蕴 [J].
管小其 .
学术交流, 2007, (02) :24-27
[3]  
工业启蒙[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彼得·琼斯, 2016
[4]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浙江大学出版社 , 莱考夫, 2015
[5]  
我们从未现代过[M]. 苏州大学出版社 , (法) 拉图尔, 2010
[6]  
“道”“技”之间[M]. 人民出版社 , 王前, 2009
[7]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 孙隆基, 2004
[8]  
站在巨人的肩上[M]. 辽宁教育出版社 , (英)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编, 2004
[9]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赵敦华著, 2001
[10]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 商务印书馆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