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肢体残疾患者抑郁心理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4
|
作者
和丽梅 [1 ]
和霁晓 [2 ]
陈莹 [1 ]
姚黎青 [3 ]
机构
[1] 昆明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2] 昆明医科大学外语部
[3]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关键词
肢体残疾; 抑郁; 心理健康; 症状抑自译量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目的对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肢体残疾患者进行抑郁心理的横断面研究,了解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的状况及阳性检出率,并发现某些影响因素的线索,为社区对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心理康复的干预措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次采用"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制的"昆明市五华区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昆明市五华区中的具有当地户籍,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肢体残疾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在1 660名肢体残疾患者中存在抑郁的有889名,抑郁阳性检出率为53.55%;抑郁症状出现最多的为精神运动性,其次为抑郁心理障碍,再其次为躯体性障碍,最后为精神性-情感症状.单因素分析发现: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阳性检出情况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户口性质之间不存在差异;可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症状因子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户口性质之间不存在差异.结论肢体残疾患者抑郁阳性检出率比普通人群高,同时比国内外的肢体残疾患者高;抑郁症状出现最多的为精神运动性,其次为抑郁心理障碍,再其次为躯体性障碍,最低的为精神性-情感症状.单因素分析发现: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阳性检出情况可能与民族有关,与户口性质、性别及年龄无关;可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症状因子表现可能与户口及民族有关,与年龄及性别无关.昆明市五华区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社区对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心理康复工作提供线索.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肢体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与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谢瑞红
    王志刚
    王哲
    范永春
    李雪红
    刘忠良
    [J]. 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09) : 121 - 125
  • [2] 躯体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林笑微
    陈优
    宋兵福
    [J]. 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 (06) : 311 - 312
  • [3] 社区残疾人抑郁心理的干预研究
    韩君华
    葛军
    史京衡
    史虹莉
    张艳娟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04) : 126 - 128
  • [4] 肢体残疾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洪伟
    唐勇
    张南平
    陈惠玲
    [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1) : 2781 - 2782
  • [5] 青海省民和县少数民族残疾人心理状况比较研究分析
    聂春子
    [J]. 兰州学刊, 2009, (S1) : 113 - 115
  • [6] 小城镇及农村残疾人抑郁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赵树娟
    张瑜
    夏幸阁
    范伟鹏
    张英华
    [J]. 中国伤残医学, 2007, (06) : 28 - 30
  • [7]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Leading Group of the Second China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n Disability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 1013 - 1013
  • [8] 二十一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由《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引发的联想
    张明园
    [J]. 上海精神医学, 2000, (01) : 1 - 2
  • [9] 肢体残疾成人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吴清平
    刘筱娴
    [J]. 中国康复, 1999, (02) : 96 - 98
  • [10]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rapy on mental health of adults with a chronic medical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 Ernst Bohlmeijer,Rilana Prenger,Erik Taal,Pim Cuijper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 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