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

被引:16
|
作者
喻丰 [1 ]
彭凯平 [1 ,2 ]
韩婷婷 [3 ]
柏阳 [2 ]
柴方圆 [1 ]
机构
[1] 不详
[2]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3] 不详
[4]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6] 不详
关键词
美德; 道德; 人格特质; 社会认知; 德育; 情境; 伦理规范;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2098
中图分类号
B82-054 [道德与心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美德是一种道德特质。它是一种面对道德情境时,人们的直觉而自动化且相对稳定的行为意向,包含着认知、情感和动力的过程。这一新观点可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表面上的冲突,阐明了伦理美德与伦理规范对应的不同心理机制,认为它们都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德对应的是无意识、自动化、包含情绪、无需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联结的直觉加工系统;而规范对应的是有意识、受控的、不含情绪且需要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规则的推理加工系统。基于这些差异,现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应当将两者分开,对伦理规范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且着重于理解,而对伦理美德应该采取更多的训练方式且着重于实践。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9+160 +16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张建新
    周明洁
    [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4) : 574 - 585
  • [2] 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
    燕国材
    刘同辉
    [J]. 心理科学, 2005, (04) : 780 - 783
  • [3] 伦理学与生活[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美) 蒂洛, 2008
  • [4]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登峰,崔红著, 2005
  • [5]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 2003
  • [6] 追寻美德[M]. 译林出版社 , (美) 麦金太尔 (Macintyre, 2003
  • [7] In favor of the synthetic resolution to the person–situation debate[J] . William Fleeson,Erik E. Noftl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 2009 (2)
  • [8] Contagion or restitution? When bad apples can motivate ethical behavior
    Gino, Francesca
    Gu, Jun
    Zhong, Chen-Bo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 (06) : 1299 - 1302
  • [9] Stop the sadness: Neuroticism is associated with sustaine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response to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J] . Brian W. Haas,R. Todd Constable,Turhan Canli.Neuroimage . 2008 (1)
  • [10] Shared Virtue: The Convergence of Valued Human Strengths across Culture and History[J] . Katherine Dahlsgaard,Christopher Peterson,Martin E. P. Seligman.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 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