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可能性 一种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的机制

被引:19
作者
罗朝明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友谊; 自我认同; 社会团结; 与自我一致; 与他者一致;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2.05.011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的传统支持机制已经失去了固有魅力,其危机已然成为现代性境况下紧迫的本体性安全问题。对友谊的现象学构造和社会学结构进行探究可知: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友谊之"真正的"自爱基础、意义价值的自我生产与衡量体系、主体存在性地位的自我认识与确证的主体间性构造,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自我一致"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实在性条件;另一方面,友谊关系主体之间的共享恳谈、他我意向性态度、行动自律与道德自觉,则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他者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团结"的有效机制。然而,由于工具理性的强化、资本逻辑的宰制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友谊的建构几乎完全沦落为私领域的个人事务。笔者认为,现代性的友谊要重新恢复其作为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之重要机制的角色,既有必要启动人类心灵解放的第二次远航;还有必要对促进友谊之社会性伦理品格的提升加大政治性的集体投入。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29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Aristotle and Kant on self-disclosure in friendship [J].
Veltman, A .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2004, 38 (02) :225-239
[2]   The other as alter ego: A genetic approach [J].
Soffer, G .
HUSSERL STUDIES, 1998, 15 (03) :151-166
[3]   On civic friendship [J].
Schwarzenbach, SA .
ETHICS, 1996, 107 (01) :97-128
[4]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J].
成伯清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5) :59-65
[5]   从乌托邦到好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建设理念的演变 [J].
成伯清 .
江苏社会科学, 2007, (06) :73-78
[6]   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和基督教伦理的辨正 [J].
田薇 .
哲学研究, 2006, (07) :96-101
[8]  
经济与社会.[M].(德) 韦伯 (Weber;M.)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  
四种爱.[M].(英) 路易斯 (Lewis;C.S.) ;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废弃的生命.[M].(英) 鲍曼;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