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4 条
1961—2015年中国暴雨变化诊断及其与多种气候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22
|作者:
孔锋
[1
,2
,3
,4
]
方建
[5
]
吕丽莉
[1
,2
]
机构:
[1]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2]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3]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4]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5]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暴雨诊断;
时空格局;
EOF分析;
气候指数;
相关性;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1.004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频发的暴雨事件造成城市内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诊断中国暴雨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不同自然因子的关联性,采用1961—2015年中国659个降水站点数据,采用线性趋势、EOF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诊断了中国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在1961—2015年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气候态空间分布格局;线性趋势分析表明1961—2015年中国暴雨雨量和雨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明显"增-减-增"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呈增长趋势的站点占主导,分别高达80.88%和79.81%;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的年代剖面分析表明中国暴雨雨量和雨日随着年代推移在迅速增长;对低通滤波后的中国暴雨进行EOF分析表明中国暴雨雨量和雨日的增长东南沿海快,内陆地区慢。根据IPCC等已有研究中筛选出对中国地区有影响的28个气候因子,并将其与659个站点的暴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因子与不同区域暴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相关性特征,其中与暴雨雨量呈现以正相关和负相关为主的气候因子分别为15和13个,全局相关因子包含AAO(Antarctic Oscillation)、Pacific Warmpool,而其它气候因子在七大分区中与暴雨的关联性各有突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7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