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被引:10
作者
田澍
孙文婷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赛里斯; 中西贸易;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 中西交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103 [文化史];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是对中西贸易史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李希霍芬选择了中西贸易中最具特色的"丝绸"为中国通往西方或西方通往中国的道路命名,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该词迅速传播,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其意义不断被深化。而中国学者对"丝绸之路"概念的接受,则意味着该词被世界所普遍认可。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丝绸之路漫谈——访陈高华先生 [J].
党宝海 .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6, (02) :90-96
[2]   丝绸之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 [J].
刘迎胜 .
江海学刊, 2016, (02) :156-168
[3]   跨文化视域下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贡献 [J].
鲍志成 .
丝绸, 2016, 53 (01) :71-80
[4]   关于“丝绸之路”一词的词源 [J].
王冀青 .
敦煌学辑刊, 2015, 1 (02) :21-26
[5]   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他——与杨镰商榷 [J].
戴问天 .
博览群书, 2010, (01) :70-73
[6]   李希霍芬与《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 [J].
郭双林 ;
董习 .
史学月刊, 2009, (11) :52-60
[7]   李希霍芬和“中亚人与环境” [J].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5, (04) :405-408
[8]   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 [J].
杨建新 .
西北史地, 1995, (02) :1-11
[9]   丝绸之路的由来 [J].
彭铮 .
蚕业科技, 1979, (01) :47-47
[10]   阿富汗 [J].
世明 .
世界知识, 1964, (20)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