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
被引:3
作者
:
谷晓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海事大学
谷晓冬
机构
:
[1]
上海海事大学
来源
:
物流科技
|
2009年
/ 32卷
/ 10期
关键词
:
产业融合;
物流金融;
仓单质押;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259.2 [中国];
F832.5 [金融市场];
学科分类号
:
1201 ;
1202 ;
020205 ;
020204 ;
摘要
:
随着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合作加强,共同发展,物流金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了增强自身在行业的竞争力,已经把物流金融作为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产业形成的方式之一,更好地了解产业融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流金融业发展的原因及趋势。通过介绍产业融合的定义和动因来分析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 / 5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产业经济学.[M].芮明杰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
[J].
谢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谢鹏
;
陈章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陈章跃
;
严慧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现代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严慧敏
.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10)
:79
-82
[3]
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燕
.
商场现代化,
2007,
(26)
:149
-150
[4]
物流金融:企业融资的钥匙
[J].
李静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李静宇
;
任文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任文超
;
刘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刘萍
;
杨晓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发银行股份公司北京分行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杨晓依
;
冯耕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冯耕中
.
中国储运,
2007,
(01)
:58
-63
[5]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郁明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抗
.
现代管理科学,
2006,
(02)
:36
-38
←
1
→
共 5 条
[1]
产业经济学.[M].芮明杰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
[J].
谢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谢鹏
;
陈章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陈章跃
;
严慧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现代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
严慧敏
.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10)
:79
-82
[3]
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燕
.
商场现代化,
2007,
(26)
:149
-150
[4]
物流金融:企业融资的钥匙
[J].
李静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李静宇
;
任文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任文超
;
刘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刘萍
;
杨晓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发银行股份公司北京分行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杨晓依
;
冯耕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
冯耕中
.
中国储运,
2007,
(01)
:58
-63
[5]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郁明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抗
.
现代管理科学,
2006,
(02)
:36
-3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