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4年植被覆盖变化对黑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7
|
作者
宋艺 [1 ]
李小军 [2 ]
江涛 [1 ,3 ]
机构
[1] 不详
[2]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 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6] 不详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净初级生产力(NPP); 植被覆盖度; 遥感; MODIS;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7.04.034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MODIS反射率及NPP数据,分析了2008—2014年黑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8—2014年,黑河流域年均NPP呈现上升的趋势,流域NPP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上游地区的祁连山地带、中游地区的张掖、酒泉、临泽等地NPP值普遍较高,除沿河道外,下游NPP值普遍较低,并且在下游的北部地区NPP值达到了最低。(2)相比2008年、2014年黑河流域Ⅰ级(盖度小于20%)、Ⅳ级(盖度介于40%60%)和Ⅴ级(盖度大于60%)植被覆盖等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Ⅱ级(盖度介于20%30%)和Ⅲ级(盖度介于30%40%)比例下降,影响该流域植被生长的主导性因子不同,上游地区主要受降水影响,下游受气温影响较大。(3)植被覆盖度对NPP的产量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二者的决定系数高达0.90,NPP产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加。(4)2008—2014年,黑河流域NPP总量由6 052.82GgC/a增加为6 624.54GgC/a,增加幅度为9.45%,其中,面积减少17 086km2的低植被覆盖区NPP总量减少仅为25.65GgC/a,而高植被覆盖度区增加最多,从2 861.96GgC/a增加为3 206.86GgC/a,增加量为344.90GgC/a,较高植被覆盖度区的NPP总量增加次多,增加了251.84GgC/a,增幅为12.57%。
引用
收藏
页码:204 / 209+218 +2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王翠翠
    蒋卫国
    冯刚
    刘湘南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 (04) : 674 - 679
  • [2] 2001-2013年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干旱条件的相关分析
    赵舒怡
    宫兆宁
    刘旭颖
    [J]. 地理学报, 2015, 70 (05) : 717 - 729
  • [3] 黑河流域NPP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张福平
    冯起
    李旭谱
    魏永芬
    [J]. 中国沙漠, 2014, 34 (06) : 1657 - 1664
  • [4] 近30年关天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响应
    韩艳飞
    柯长青
    李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4, (06) : 68 - 74
  • [5] 近50年黑河流域的冰川变化遥感分析
    怀保娟
    李忠勤
    孙美平
    周平
    肖燕
    [J]. 地理学报, 2014, 69 (03) : 365 - 377
  • [6] 基于MOD17A3的陕西省植被NPP变化特征
    李登科
    范建忠
    王娟
    [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2) : 2776 - 2782
  • [7] 连江流域近18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甘春英
    王兮之
    李保生
    梁钊雄
    李志文
    温小浩
    [J]. 地理科学, 2011, 31 (08) : 1019 - 1024
  • [8] 黑河流域生态输水对下游植被变化影响研究
    张一驰
    于静洁
    乔茂云
    杨宏伟
    [J]. 水利学报, 2011, 42 (07) : 757 - 765
  • [9] 基于时序MODIS NDVI的黑河流域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顾娟
    李新
    黄春林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3) : 317 - 326
  • [10]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王原
    黄玫
    王祥荣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03) : 641 -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