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社会管理持续变迁的一种分析框架

被引:3
作者
贺海波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社会管理; 关系变迁;
D O I
10.19624/j.cnki.cn42-1005/c.2013.02.008
中图分类号
C916 [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作为对主体性反思与超越的主体间性在社会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相关社会管理理论中福利国家理论表达了一种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了一种市场神话主义,建构起"企业家政府";"第三条道路"理论寻求国家与市场间的综合;治理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市场与社会是治理公共事物的合作伙伴。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单位制与人民公社体制建构起国家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型时期,国家创造出市场这个合作伙伴,社会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育,社会管理开始出现多元主体;社区制中,国家将市场与社会看成合作伙伴,建构起党委、政府、社会与大众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中国社会管理事实都遵循着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与社会多主体治理转变的轨迹。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主体间性不仅有助于解释国外社会管理理论演化与国内社会管理体制变迁,而且可将其勾连起来研究,以指导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再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国家与市场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方法论意义 [J].
阮滢 .
学术交流, 2011, (03) :81-84
[2]   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与实践评析——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福利国家 [J].
杨寄荣 ;
杨玉生 .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6) :19-23
[3]   作为社会管制的社会管理理论初探 [J].
曹海军 .
探索, 2010, (03) :138-143
[4]   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 [J].
陈伟东 .
湖湘论坛, 2010, 23 (02) :28-33
[5]   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 [J].
郁建兴 ;
高翔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89-103+206
[6]   解读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J].
刘晓娇 .
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212-213
[7]   论“福利国家”产生的实践传统与理论渊源 [J].
汪华 .
改革与战略, 2008, (12) :196-199
[8]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 [J].
刘蔚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S3) :56-57
[9]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 回顾中的思考 [J].
李汉林 .
社会, 2008, (03) :31-40
[10]  
论主体间性[J]. 宋雅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