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分析

被引:16
作者
杨强 [1 ]
王运动 [1 ]
李丽 [2 ]
王心源 [2 ]
何立恒 [1 ]
机构
[1]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析; 人口经济-致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407 ;
摘要
人口经济的时空耦合态势是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重要体现,可有效地指导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密度基尼系数、人口经济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35年—2010年6期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合1952年—2010年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从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及其空间一致性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经济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剖析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不尽相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不均衡态势日益明显。(2)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的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中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3)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的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但省际一致性在不断缩小,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经济导向性。(4)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在1952年—2010年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各异: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高且还在改善,东部与中部保持稳定,西部较差且呈减弱趋势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424 / 143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区域产业变迁——基于1952~2010年省区经济份额变动的实证分析 [J].
孙铁山 ;
刘霄泉 ;
李国平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56-65
[2]   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多情景模拟分析 [J].
宁佳 ;
刘纪远 ;
邵全琴 ;
樊江文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11) :136-146
[3]   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研究 [J].
封志明 ;
杨艳昭 ;
游珍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10) :1637-1648
[4]   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J].
周扬 ;
李宁 ;
吴文祥 ;
吴吉东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1) :102-113
[5]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综述 [J].
柏中强 ;
王卷乐 ;
杨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11) :1692-1702
[6]   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一致性的空间效应研究 [J].
肖周燕 .
人口研究, 2013, 37 (05) :42-52
[7]   区域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李树生 ;
田阳霞 .
人口与经济, 2013, (03) :20-25
[8]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J].
齐元静 ;
杨宇 ;
金凤君 .
地理学报, 2013, 68 (04) :517-531
[9]   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 [J].
封志明 ;
刘晓娜 .
人口与经济, 2013, (02) :3-11
[10]   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 [J].
郭斌 ;
文雯 .
经济地理, 2013, (02)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