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倍赔偿的基数确定——最高人民法院第17号指导案例研究

被引:16
作者
李友根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指导案例; 多倍赔偿; 惩罚性赔偿; 基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294 [商业经济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摘要
在我国,经营者在汽车销售中对其销售前曾经维修的信息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否根据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获得汽车价款加倍的赔偿,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有着不同的裁判立场。尽管我国《消法》所规定的多倍赔偿制度一直被称为惩罚性赔偿制度,但其制定背景、制度目标、观念基础等均与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基于与美国BMW of North America v.Gore案的比较分析,我国的多倍赔偿制度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功能定位、数额计算等方面也有不同,以"商品价款"为多倍赔偿的计算基数正是这些区别的具体体现。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第17号指导案例所确立的裁判结论及其规则应当予以肯定。在此类经营者欺诈销售的案件中,法院应坚持指导案例的立场,尊重立法者的政策选择,以商品价款为多倍赔偿的基数,并在欺诈构成、新车判断等方面予以细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3+158 +15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2]   我国消费者保护惩罚性赔偿的新发展 [J].
杨立新 .
法学家, 2014, (02) :78-90+177
[3]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的升华与制度创新——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为中心 [J].
刘俊海 ;
徐海燕 .
法学杂志, 2013, 34 (05) :27-38
[5]   隐瞒小伤卖“新车”局部欺诈导致双倍赔偿 [J].
顾远 ;
闵长岭 .
中国审判, 2008, (04) :52-54
[6]   论“缺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思想 [J].
河山 .
法律适用, 1993, (08) :12-13
[7]   Punitive damages as societal damages [J].
Sharkey, CM .
YALE LAW JOURNAL, 2003, 113 (02) :347-+
[8]   PUNITIVE DAMAGES IN TORT CASES [J].
Morris, Clarence .
HARVARD LAW REVIEW, 1931, 44 (08) :1173-1209
[9]  
Boulevard Chrysler-Plymouth,Inc.v.Richardson .2 374 So.2d 857 (Ala. 1979) .
[10]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A Research Report .2 Michael Rustad,Thomas Koenig. Prod. Liab L.J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