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隐性化的因材施教

被引:13
作者
夏正江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隐性化; 学习共同体;
D O I
10.19877/j.cnki.kcjcjf.2008.11.005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不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在异质小组或混合教学班中同样也可以实施因材施教,但条件是,教师必须把"交往""对话"和"协作"因素引入常规课堂;与能力分组相比,建立在课堂交往、对话和协作基础之上的隐性化因材施教,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实施"隐性化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创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典型课程模式有:"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等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4+58 +5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设计教学法”在中国 [J].
瞿葆奎 ;
丁证霖 .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5, (03) :72-84
[2]  
静悄悄的革命[M]. 长春出版社 , (日)佐藤学著, 2003
[3]  
透视课堂[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古德(ThomasL.Good), 2001
[4]  
差异教学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华国栋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