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

被引:26
作者
黄永林 [1 ,2 ,3 ,4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
[2]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3] 中国民俗学会
[4] 中国新文学学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经济学; 特征; 产业开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05-F [];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就不可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生活性"、"在场性"、"经典化"和"多样性"特征,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转化提拱了丰富的优质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优质的品牌支撑,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于产业目标追求、创新机制和发展策略的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研发.[M].肖锋.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  
文化经济规律研究.[M].秦淑娟; 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  
民族遗产.[M].文曰焕; 祁庆富; 主编.学苑出版社.2008,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王文章; 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 [J].
胡惠林 ;
王媛 .
艺术百家, 2013, (04) :19-2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二号.[J]..世界遗产.2011, 02
[8]   当代文化中文学的“再民间化” [J].
高小康 .
探索与争鸣, 2006, (12) :8-10
[9]   传承与传承人论 [J].
刘锡诚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5) :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