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变级数模型的长江经济带50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与分析

被引:27
作者
黄亮 [1 ]
王振 [1 ]
范斐 [2 ]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2]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突变级数模型; 长江经济带; 科技创新能力; 测度与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系统评价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格局。基于此,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上海等50座骨干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将50座城市划分为领先城市、核心城市、重要城市、节点城市与一般城市5个层次。从空间视角观察,江浙沪地区呈现以上海为引领的"多极均衡"空间模式,其余省份呈现以各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突进"空间模式。一级指标方面,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创新载体指标呈现高度分化特征,均倾向于向省会、直辖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集聚。在科技创新绩效方面各城市之间表现相对均衡,一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城市,由于其产出的边际值较大而获得较为良好的创新绩效。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制造业集聚度测算差异研究 [J].
杨超 ;
宋维明 ;
戴永务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 31 (09) :28-33
[2]   基于专利授权数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J].
丁军 ;
黄茹 ;
吕拉昌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 (06) :868-876
[3]   我国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评价研究 [J].
黄亮 ;
胡曙虹 ;
杜德斌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 (06) :104-113
[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分异研究 [J].
解佳龙 ;
胡树华 ;
雷殷 .
经济体制改革, 2012, (06) :48-52
[5]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比较优势分析 [J].
范斐 ;
杜德斌 ;
李恒 .
科学学研究, 2012, 30 (08) :1198-1205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J].
巴吾尔江 ;
董彦斌 ;
孙慧 ;
张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2) :26-30
[7]   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J].
虞震 .
社会科学, 2011, (11) :47-52
[8]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研发外包动因、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张永凯.中国城市研究. 2010(00)
[9]   我国R&D枢纽形成区域选择及发展模式研究 [J].
初钊鹏 ;
王铮 ;
李兵 ;
杨念 .
科学学研究, 2009, 27 (06) :869-875+861
[10]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 [J].
翁钢民 ;
鲁超 .
软科学, 2009, 23 (06)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