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Ⅰ.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

被引:80
|
作者
曹志洪
林先贵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机构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3] 南京
[4] 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壤磷素; 径流; 环境警戒值; 面源污染; 稻田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 1.1 kg 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 mg 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 mg 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太湖地区渗育性水稻土径流中磷组分的研究
    王小治
    曹志洪
    盛海君
    封克
    朱建国
    [J]. 土壤学报, 2004, (02) : 278 - 284
  • [2] 施肥与水体环境质量——论施肥对环境的影响(2)
    曹志洪
    [J]. 土壤, 2003, (05) : 353 - 363
  • [3] Changes of Soil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ing From Rice–Wheat Rotation to Vegetable Cultivation[J] . X.G. Lin,R. Yin,H.Y. Zhang,J.F. Huang,R.R. Chen,Z.H. Cao.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2004 (2)
  • [4] Soil Quality Evolution After Land Use Change From Paddy Soil to Vegetable Land[J] . Z.H. Cao,J.F. Huang,C.S. Zhang,A.F. Li.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2004 (2)
  • [5] Phosphorus Losses to Water from Lowland Rice Fields under Rice–Wheat Double Cropping System in the Tai Lake Region[J] . Z.H. Cao,H.C. Zhang.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2004 (2)
  • [6] China.
    Wei, G
    [J].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4, 63 (02): : 495 -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