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的耗费、凝结与社会证成”为中心线索的解读

被引:10
作者
刘召峰
机构
[1]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生产劳动;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转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2 [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研究"形成价值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特别是"这种劳动"的"物化"表现形式(即"迂回"的"证成方式")以及由之而带来的拜物教性质的理论。生产劳动不仅"耗费"掉了,而且"凝结"在产品中了;非生产性劳动虽然被"耗费"掉了,但并没有"凝结"到产品中去。从"生产劳动一般"到"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再到"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其内涵限定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狭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劳动"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与上述三个层次的"生产劳动"的比较分析中确定。对"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恰当称呼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特殊)"。两者是"抽象(一般)与具体(特殊)"的关系,不能"非此即彼"地对待;两者也不是现实地"并列—并存"的关系,不可能"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供求因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只限于说明:业已"凝结"的"私人劳动"能否"证成"、按什么比例"证成"为"社会必要劳动"。因而,"供求决定价值论"是错误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在剖析(因资本竞争而造成的)劳动的"凝结"与"社会证成"的独特性。"生产价格总量"是"价值总量"的具体化形式,"总利润"是"总剩余价值量"的转化形式,这些都是基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的必然结论,无须任何数学上的"证明"。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208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 [J].
刘召峰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9 (01) :17-23
[2]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J].
刘召峰 .
教学与研究, 2012, (01) :19-25
[3]   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 [J].
裴宏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 3 (01) :149-168
[4]   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态度的转折的分歧说开去 [J].
刘召峰 .
甘肃理论学刊, 2011, (04) :49-52
[5]   马克思价值转形焦点问题研究 [J].
吕昌会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2) :17-43
[7]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概念的三次扩展及其启示 [J].
武建奇 ;
张润锋 .
经济学家, 2004, (05) :11-15
[8]   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 [J].
谭华辙 .
中国社会科学, 1996, (03) :15-27
[9]   “苏联范式”批判 [J].
樊纲 .
经济研究, 1995, (10) :70-80+34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M].侯雨夫;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