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要争取科学话语权

被引:18
|
作者
郝新鸿 [1 ]
蔡仲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哲学系
[2]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关键词
科学自主论;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IPCC; 科学话语权;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1.01.001
中图分类号
X32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将科学独立于社会和政治之外,而这种科学自主论在当今涉及全球的大科学面前受到了严峻挑战。从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通过分析哥本哈根会议上的IPCC评估报告、减排方案和谈判过程中科学话语权的争夺,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专业的气候科学已然成为政治博弈的重要资源,成为某些发达国家获取其经济利益的"政治修辞术"。鉴于此,中国应加强气候科研,争取更多的气候科学的"话语权",最大限度地从科学上赢得国际气候与环境外交的主动权,使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活动能朝着真正有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向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 / 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丁仲礼
    段晓男
    葛全胜
    张志强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2) : 1659 - 1671
  • [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张强
    韩永翔
    宋连春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9) : 990 - 998
  • [3] 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持
    戴晓苏
    任国玉
    [J]. 中国软科学, 2004, (06) : 91 - 95
  • [4] 科学技术论手册[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美)希拉·贾撒诺夫(SheilaJasanoff)等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