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性”的概念框架与测度

被引:78
作者
李江
机构
[1]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关键词
跨学科性;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发文; 跨学科引用; 测度指标;
D O I
10.13366/j.dik.2014.03.087
中图分类号
G353.1 [情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1205 ;
摘要
针对跨学科研究文献中的概念混用,重新定义了"跨学科性",并从"跨学科发文"与"跨学科引用"两个方面构建了"跨学科性"的概念框架。然后,基于该概念框架,以图书情报领域全球101位优秀学者为例,采用"专门度"和"布里渊指标"两个指标,分别测度学者发文的跨学科性与引用的跨学科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学者引用的跨学科性与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显著相关,即引用范围越广泛的学者的影响力越大;②从事文献计量研究的学者的跨学科性均显著高于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即前者的知识背景更加多元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基于ACA方法的我国当代情报学研究领域的识别与变迁研究[J]. 王知津,韩正彪,李赞梅.情报学报. 2012 (12)
[2]   马丁论跨学科性 [J].
张德禄 ;
秦双华 .
当代外语研究, 2010, (06) :13-16+27
[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 [J].
陈其荣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6 (05) :48-62
[4]   发展中国交叉科学的战略思考 [J].
刘仲林 ;
宋兆海 .
中国软科学, 2007, (06) :17-22
[5]   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为例 [J].
刘仲林 ;
赵晓春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06) :107-111
[6]   跨学科研究规律的实证分析 [J].
李春景 ;
刘仲林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 (02) :75-78
[7]   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 [J].
刘仲林 ;
张淑林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09) :5-8
[8]   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 [J].
刘仲林 .
科学学研究, 1993, (02) :11-18+4
[9]  
“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 魏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10]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