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视阈下的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

被引:16
作者
袁曾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反身性; 人格减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问题,是解决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身份认同焦虑的关键性问题。认定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需要考虑人的反身性,否定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人格的论据无外乎人工智能没有意志、缺乏理性,囿于生产工具的特性而缺乏人的欲望与社会性。通过阐释现代权利理论视阈下的法律主体地位赋予机理,考察法律主体扩张进路,探究法律主体资格证成范式,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与资格赋予的可能。在实现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的共识基础上,确定人工智能法律人格有限性并明确阈值范围,以减少法律对技术发展造成的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论人工智能体法律人格的考量要素 [J].
彭诚信 ;
陈吉栋 .
当代法学, 2019, 33 (02) :52-62
[2]   海事安全目标导向型公约:生成发展与我国应对 [J].
陈敬根 .
法学杂志, 2018, 39 (12) :66-75
[3]   十评民法典分则草案 [J].
李宇 .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18, 29 (03) :3-10
[4]   论智能机器人的工具性人格 [J].
许中缘 .
法学评论, 2018, 36 (05) :153-164
[6]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之否定 [J].
时方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8, 36 (06) :67-75
[7]   人权何以成为人权:证明方式、内在逻辑及理据 [J].
侯健 .
政法论丛, 2018, (04) :15-23
[9]   论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资格 [J].
吴习彧 .
浙江社会科学, 2018, (06) :60-66+157
[10]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