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推动下的氢能发展

被引:36
|
作者
曹军文
郑云
张文强
于波
机构
[1]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氢能; 清洁能源; 能源互联网; 氢储能技术;
D O I
10.16511/j.cnki.qhdxxb.2021.25.007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当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体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结构转型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能源互联网是以信息传递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为主要一次能源供体,以电能为核心,以储能技术为媒介的新型能源体系,具有智能化、清洁化、操作灵活化等优点,是未来能源结构发展的理想形式。氢能具有热值高、无污染、可再生、长周期储存和远距离运输等优点,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电能-氢能"的多样化转换,可作为能量储存、传递和转换媒介在能源互联网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氢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在核能制氢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氢能和氢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体系下的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氢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302 / 31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张文强,于波. 电化学.2020(02)
  • [2] 以互联网思维审视和改变传统电力系统[J].周孝信. 电气应用.2019(07)
  • [3] 氢储能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金雪,庄雨轩,王辉,周苏洋. 电工电气.2019(04)
  • [4] 新一代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J].周孝信. 电气应用.2019(01)
  • [5] 大规模氢储能技术[J].袁铁江,胡颖. 电气时代.2019(01)
  • [6] 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特点研究[J].梁海峰,李晓航,高亚静. 电力科学与工程.2018(09)
  • [7] 社会能源互联网:概念、架构和展望[J].韦晓广,高仕斌,臧天磊,黄涛,王涛,李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17)
  • [8] 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及产业化发展[J].张作义,原鲲. 现代物理知识.2018(04)
  • [9] 基于高温电解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J].邢学韬,林今,宋永华,戚若玫,池映天,吴剑,周友,牟树君. 全球能源互联网.2018(03)
  • [10] 能源互联网中的储能需求、储能的功能和作用方式[J].朱永强,郝嘉诚,赵娜,王欣. 电工电能新技术.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