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

被引:62
作者
王国印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自循环; 生态仿生经济; 非线性经济; 技术进步非对称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1.3 [发展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4 ; 020106 ;
摘要
循环经济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和能量梯级利用规律而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从而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分别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价值工程、哲学和技术进步等角度来看,循环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特质,从而使其在本质上成为:(1)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2)环境友好型经济;(3)全生态仿生经济;(4)良性超非线性经济;(5)实现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可持续性经济;(6)全功能、低周期寿命成本(高价值)经济;(7)方法论经济;(8)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路径,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革命、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环境保护范式革命。对于循环经济本质的认识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政策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2]   环境问题探源研究 [J].
王国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1) :11-17
[3]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政策研究 [J].
曹光辉 ;
齐建国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5) :112-121
[4]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 [J].
曲格平 .
当代生态农业, 2002, (Z1) :18-20
[5]   技术进步的代价分析 [J].
郝永平 .
中州学刊, 2001, (06) :174-176
[6]   试论非线性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 [J].
昝廷全 .
兰州大学学报, 1988, (04) :13-18
[7]  
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孔令丞, 2008
[8]  
循环经济实用案例[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戴备军主编, 2006
[9]  
现代技术问题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成岗著, 2005
[10]  
珍惜地球[M]. 商务印书馆 , (美)赫尔曼·E.戴利(HermanE.Daly),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