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基于中国文化的机体哲学分析

被引:14
作者
于雪
王前
机构
[1]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人机关系; 机; 同构性; 机体哲学; 天人合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N02 [科学的哲学原理];
学科分类号
0101 ; 010108 ;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机器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嵌入的复杂关系,从传统的"二分法"模式出发难以探究这些关系发生的根源。因而有必要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机体哲学出发,分析人机关系演变的深层次原因,即"人"与"机器"的"同构性"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同构性",人机关系才日趋复杂,机器对人的机能的取代也会逐步增强。这种取代不应该是无限制的,需要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健康人格等因素出发确定其合理的约束条件。这不仅有助于防范由于机器零件老化、机器功能异化和机器使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事故,也有助于减轻智能机器一旦失控对生理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可能带来的危害。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Artificial agency, consciousness, and the criteria for moral agency: what properties must an artificial agent have to be a moral agent? [J].
Himma, Kenneth Einar .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9, 11 (01) :19-29
[2]  
Cyborg intentionality: Rethink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J].Peter-Paul Verbeek.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08, 3
[3]  
技术与生活世界.[M].(美) 伊德 (Ihde;D.)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技术与时间.[M].(法) 斯蒂格勒 (Stiegler;B.) ; 著.译林出版社.2012,
[5]  
新英汉科学技术词典.[M].孙复初; 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  
通过技术思考.[M].(美) 米切姆 (Mitcham;C.) ;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7]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吴国盛; 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  
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德) 盖伦 (Gehlen;A.) ;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9]  
哲学人类学.[M].(德)M.兰德曼(MichaelLandmann)著;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0]  
技术哲学概论.[M].(美)卡尔·米切姆(C.Mitcham)著;殷登祥等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