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

被引:2
作者
孙周兴
机构
[1]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柏拉图; 人文科学; 古希腊人; 数学筹划; 古代科学; 人工智能技术; 数学因素; 希腊文;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
D O I
10.15983/j.cnki.sxss.2020.0332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正>关于"学"这件事情,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讨论和说法,既有中西之分,也有古今之别。我这里只能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首先来讨论欧洲—西方的"学"的本义,然后重点来议论一下面临未来之变的"学",我试图区分欧洲历史上3种不同的"学":一是"模仿之学"(mimesis),即自然人类之"学",或者说古典时代的作为"模仿"的"学";二是"数之学"(mathesis),即近现代理论人的"学",或者说近现代的作为"数"的"学";三是"未来之学",即正在显现的技术人类的"学"之形态,或者说未来智能时代可能的人机联合的"学"。与之对应的人的样式和状态也有3种,差不多可以叫"自然人""理论人"("科学人")与"技术人"("类人")。如此这般,我似乎也讨论了"成人"这件事。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 [J].
朱永新 ;
徐子望 ;
鲁白 ;
褚君浩 ;
蒲戈光 ;
邹昊 ;
吴晓如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 (04) :15-30
[2]  
我们最后的发明.[M].詹姆斯·巴拉特.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  
.[M].库兹韦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依于本源而居.[M].孙周兴; 编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5]  
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M].(法) 珀蒂德芒热; 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6]  
物理学.[M].(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