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趋同与文化存异:中美“千禧一代”大学生对敏感数据的感知对比

被引:7
作者
王敏 [1 ,2 ,3 ]
机构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3]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中美大学生; 千禧一代; 敏感数据; 网络社会价值观; 文化背景;
D O I
10.14086/J.cnki.xwycbpl.2018.02.003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G645.5 [];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040106 ;
摘要
中美两国"千禧一代"大学生因个人隐私泄露而遭遇诈骗的问题凸显。敏感数据是个人隐私保护的核心领域。为探索中美大学生对敏感数据的感知及其异同,文章归纳出92个国家和地区定义的全部30种敏感数据类型,并以中国H省和美国I州为例,分别调查两国大学生对这些数据类型的敏感度感知情况,运用T值检验作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大学生认为身份证号、财务信息最为敏感;其次是家庭住址、通话内容、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手机短信、GPS定位细节、性生活等;认为个人所属民族(种族)等数据最不敏感。(2)美国大学生认为财务信息、通话内容、手机短信、身份证号、电邮内容、GPS定位细节等较敏感,而认为工作经历与表现、姓名、教育背景等不敏感。(3)中美大学生感知的高敏感度数据类型较为一致;中国大学生感知到的平均敏感度高于美国大学生;美国大学生感知的电子邮件内容敏感度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文章运用卡斯特的"网络社会价值观趋同论"对相同点做了分析,不同点则折射出双方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法律规制之差异。隐私法规中分类的"敏感数据"与"千禧一代"大学生感知的"敏感数据"存在一定悖论,法规需不断修订完善,隐私研究也应与时俱进。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4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敏感数据的定义模型与现实悖论:基于92个国家隐私相关法规以及200个数据泄露案例的分析 [J].
王敏 .
新闻界, 2017, (06) :2-10+17
[2]   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探究中美隐私观差异 [J].
施娴靖 .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30 (01) :186-187
[3]   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实证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大数据应用视角 [J].
匡文波 ;
童文杰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 69 (06) :104-114
[4]   大数据时代中美保护个人隐私的对比研究——基于双方隐私保护最新法规的比较分析 [J].
王敏 ;
江作苏 .
新闻界, 2016, (15) :55-61
[5]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J].
黄荣怀 ;
王晓晨 ;
周颖 ;
董艳 .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35 (01) :33-37+44
[6]   隐私·领地·跨文化交际 [J].
王海燕 .
成功(教育), 2012, (22) :284-285
[7]   对全球化悖论的反思:中国寻求新的文化认同 [J].
尼克·奈特 ;
刘西安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01) :94-100
[9]   给市民社会一个生长的空间——专访西班牙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 [J].
阳敏 .
南风窗, 2005, (02) :32-34
[10]  
千年终结[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 卡斯特 (Castell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