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三个世界的联系与对话

被引:18
作者
郑太年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关键词
学习者; 维果茨基; 回复;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论文分析了学校学习中意义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在对建立/回复意义方向的两个传统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借鉴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建立/回复学习意义的根本,在于在经验世界、物质事物的世界和由精神事物、文化产物、语言、概念、理论以及客观知识组成的第三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和进行对话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方法:思想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法)埃德加·莫兰(EdgarMorin)著, 2002
[2]  
教学模式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高文著, 2002
[3]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德)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著, 2002
[4]  
MIT 认知科学百科全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美)[威尔逊]RobertA.Wilson,(美)FrankC.Keil主编, 2000
[5]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R.M.加涅(R.M.Gagne)著, 1999
[6]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余震球选译, 1994
[7]  
学习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施良方著, 1994
[8]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美)杜威(Dewey,J.)著, 1990
[9]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1983
[10]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Law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