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千年3个特征期气候的FGOALS耦合模式模拟

被引:17
|
作者
周天军 [1 ]
李博 [1 ,2 ]
满文敏 [1 ,2 ]
张丽霞 [1 ,2 ]
张洁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20世纪增暖; 耦合模式; 温度; 东亚夏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一个气候系统模式,对过去千年气候演变的3个特征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世纪增暖期,进行了系列平衡态模拟和瞬变强迫模拟试验,比较了3个特征期气候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的暖信号在除北太平洋中纬度以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但自然增暖的幅度整体上较20世纪要弱;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半球.小冰期变冷近乎是全球性的,在欧亚大陆及高纬地区尤为显著,变冷极大值位于北极地区的表层.中世纪暖期和20世纪温度变化的垂直结构表现出类似特征,最强增温都出现在热带对流层中上层的200~300hPa.与暖期不同,小冰期的变冷主要表现为极地强化.模拟结果与重建资料的比较表明,模式对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能力强于冷期,对中低纬地区温度变化的模拟能力强于高纬地区.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特征受背景气候态的影响不大,不同特征期年际变率的降水距平型近乎相同,但是主导周期变化显著,东亚夏季风的准两年振荡现象在暖期更容易出现,在冷期则不明显.在百年尺度上,有效太阳辐射外强迫变化驱动的季风变化外部模态由大尺度海陆热力对比的变化决定,在110°E以东降水呈现出"南北同号"的特征,这与伴随耦合系统内部变率出现的"南北反号"的降水距平型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2083 / 209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外强迫驱动下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近千年大气涛动
    满文敏
    周天军
    [J]. 科学通报, 2011, 56 (25) : 2096 - 2106
  • [2] 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l模拟的20世纪气温变化
    满文敏
    周天军
    张洁
    吴波
    [J]. 气象学报, 2011, 69 (04) : 644 - 654
  • [3] 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l模拟的赤道太平洋年际变率
    满文敏
    周天军
    张丽霞
    [J]. 大气科学, 2010, 34 (06) : 1141 - 1154
  • [4]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对小冰期外强迫变化的平衡态响应
    满文敏
    周天军
    张洁
    吴春强
    吴波
    [J]. 大气科学, 2010, 34 (05) : 914 - 924
  • [5] 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l模拟的小冰期气候
    张洁
    周天军
    满文敏
    李肇新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6) : 1125 - 1134
  • [6] 过去千年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周天军
    满文敏
    张洁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5) : 469 - 476
  • [7] 近千年来中国区域降水模拟与重建资料的对比分析
    况雪源
    刘健
    王红丽
    提汝媛
    王苏民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2) : 159 - 171
  • [8]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s of Climate Chang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Beyond[J]. 俞永强,智海,王斌,万慧,李超,刘海龙,李薇,郑伟鹏,周天军.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4)
  • [9] A Fast Version of LASG/IAP Climate System Model and Its 1000-year Control Integration[J]. 周天军,吴波,闻新宇,李立娟,王斌.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4)
  • [10] Sensitivity of the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GAMIL1.1.0)Climate Simulations to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Liquid Water Path
    李立娟
    王斌
    周天军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 (04) : 529 -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