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T模型的平原河网区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

被引:24
|
作者
李硕 [1 ]
赖正清 [1 ]
王桥 [2 ]
王志华 [1 ]
李呈罡 [1 ]
宋鑫博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育部虚拟地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2] 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关键词
水文; 径流; 模拟; SWAT模型; 平原河网; 太湖湖西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分布式建模方法仅适用于山地、丘陵等高差较大的地区,对于具有复杂水文结构特点的平原河网区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文选择太湖流域湖西区作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针对平原河网区的分布式建模方案。该方案采用概化、打断的方式将交叉、环状河网处理成单一的枝状河网,采用按河道分流比例跨子流域调水的方式来还原原始河道的传输过程,采用添加"虚拟水库"的方式来模拟人工圩区内外的水量交换。通过对太湖湖西区2008-2010年的月均径流量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值和观测值计算的荣登桥、胡家圩及宜兴3个水文站的相关系数r和纳什(Nash-Sutcliffe)系数Ens分别为0.94、0.95、0.93和0.84、0.80、0.67,说明了这种建模方法在平原河网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2+2 +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基于SWAT模型和最小数据法的黑河流域上游生态补偿研究
    刘玉卿
    徐中民
    南卓铜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0) : 124 - 130
  • [2] 基于Voronoi图的平原河网汇水区划分方法
    李军
    张明华
    [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05) : 761 - 763+769
  • [3] 基于主干河流修正TIN构建的DEM平原区河网提取
    王官勇
    戴仕宝
    [J]. 滁州学院学报, 2011, 13 (05) : 126 - 128
  • [4] 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区的划分方法——以上海市为例
    左俊杰
    蔡永立
    [J]. 水科学进展, 2011, 22 (03) : 337 - 343
  • [5] Method for calculat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distribution in plain rivers[J]. Long-xi HAN1,2,3,Fei HUO3,Juan SUN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P.R.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Regula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on Shallow Lakes,Ministry of Educ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P.R.China 3.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P.R.China.Water Science and En
  • [6] 平原河网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综述
    李卉
    苏保林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Z1) : 662 - 666
  • [7] 基于DEM与遥感信息的秦淮河流域数字水系提取方法
    许捍卫
    何江
    佘远见
    [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 443 - 447
  • [8] 平原区产汇流模拟
    王船海
    王娟
    程文辉
    朱琰
    [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 627 - 632
  • [9] Nitrogen Cycling and Losses Under Rice-Wheat Rotations with Coated Urea and Urea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J]. H.YASUKAZU.Pedosphere. 2007(01)
  • [10]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程波
    张泽
    陈凌
    袁志华
    孙晓蓉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S1) : 118 -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