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19
|
作者
申红艳 [1 ,2 ]
马明亮 [2 ]
汪青春 [1 ,2 ]
王振宇 [1 ,2 ]
李江英 [1 ]
机构
[1] 青海省气候中心
[2] 青海省防灾减灾实验室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平均流量; Mann-kendall检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61—2010年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高原近50 a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成因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它是热力、水分、动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三类因子中,动力及水分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而热力因子相对较小;区域分析表明,影响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蒸发量的主导因子为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三江源区为相对湿度,而唐古拉山区为气温日较差。通过分析黄河上游可能蒸散量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发现,蒸散量对地表水资源的负效应十分显著,其中夏季蒸散量对平均流量的影响最显著,而秋季平均流量对蒸散量的响应最敏感。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1957—2009年南澳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林苗青
    杜勤博
    翁武坤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 (01) : 40 - 44
  • [2] 蒙自地区蒸发折算系数分析
    郑皎
    王继红
    李华伟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 (01) : 45 - 47
  • [3] 气候变暖背景下洱海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黄慧君
    王永平
    李庆红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 (01) : 32 - 35
  • [4] 45年来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申双和
    盛琼
    [J]. 气象学报, 2008, (03) : 452 - 460
  • [5] 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曾燕
    邱新法
    刘昌明
    潘敖大
    高苹
    [J]. 水科学进展, 2007, (03) : 311 - 318
  • [6] 中国北方近45年蒸发变化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
    刘波
    马柱国
    丁裕国
    [J]. 高原气象, 2006, (05) : 840 - 848
  • [7] 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近40年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左洪超
    鲍艳
    张存杰
    胡隐樵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 680 - 688
  • [8]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变化
    任国玉
    郭军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1) : 31 - 44
  • [9] 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王艳君
    姜彤
    许崇育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6) : 70 - 76
  • [10]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郭军
    任国玉
    [J]. 水科学进展, 2005, (05) : 666 -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