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SWAT模型研究潮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122
|
作者
郭军庭 [1 ,2 ]
张志强 [1 ]
王盛萍 [3 ]
STRAUSS Peter [4 ]
姚安坤 [1 ]
机构
[1] 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3] 华北电力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区域能源环境系统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Federal Agency for Water Management,Institute for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产水量变化; SWAT模型; 潮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 [农业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定量分析潮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应用SWAT模型对流域上游至下游的大阁、戴营和下会3个水文站径流进行模拟,采用情景法分析径流对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模型校准期和验证期采用两个参数:p因子和r因子来评价模拟的拟合度及不确定性。结果表明,3个水文站在校准期和验证期的p因子值分别为:0.70和0.77,0.87和0.82,0.92和0.78,r因子值分别为0.63和0.90,0.97和0.79,0.88和0.92,评价整个流域模拟有效性的模型目标函数g最佳值为0.66,说明该模型对潮河流域的产水量模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以1981—1990年为基准期,1991—2000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年径流量减少了4.10 mm,而气候变化导致年径流增加了29.68 mm;2001—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年径流量减少2.98mm,气候变化造成年径流量减少了14.30 mm。与1999年土地利用条件模拟径流值相比,几种极端情景法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灌木林地情景下年径流增加了158.2%,草地情景下年径流增加了4.1%,林地和耕地情景下年径流分别减少23.7%和41.7%;不同气候变异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径流对降水的变化敏感性高于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水每增加10%,径流平均增加23.9%。温度每增加12%,径流平均减少6%。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是实现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途径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559 / 156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潮河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
    郭军庭
    张志强
    王盛萍
    姚安坤
    马松增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4) : 236 - 243
  • [2] SWAT模型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赖格英
    吴敦银
    钟业喜
    曾峰海
    陈洁
    张王利
    [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03) : 243 - 251
  • [3] 基于MIKESHE模型的潮河流域土地利用与降水变化对水文的影响评价
    王盛萍
    张志强
    Ge Sun
    Peter Strauss
    郭军庭
    姚安坤
    唐寅
    [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 (03) : 320 - 325
  • [4] 华北地区1951—2009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
    张一驰
    吴凯
    于静洁
    夏军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11) : 1930 - 1941
  • [5] 改进的SWAT模型在平原灌区的应用
    郑捷
    李光永
    韩振中
    孟国霞
    [J]. 水利学报, 2011, 42 (01) : 88 - 97
  •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文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利平
    秦琳琳
    胡志芳
    曾思栋
    [J]. 水利学报, 2010, 41 (11) : 1261 - 1271
  • [7] 基于SWAT模型的闸坝水量水质优化调度模式研究
    张永勇
    夏军
    陈军锋
    孟德娟
    [J]. 水力发电学报, 2010, 29 (05) : 159 - 164+177
  • [8] 河北省极值气温变化特征
    郝立生
    张婧
    姚学祥
    [J]. 气象, 2010, 36 (08) : 26 - 31
  • [9] 密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
    庞靖鹏
    刘昌明
    徐宗学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3) : 290 - 299
  •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关系的影响
    刘淑燕
    余新晓
    信忠保
    李庆云
    李海光
    雷凤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5) : 565 -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