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被引:29
作者
张学新 [1 ,2 ]
方卓 [2 ]
杜英春 [3 ]
孔令跃 [4 ]
张钦 [5 ]
邢强 [6 ]
机构
[1]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
[2] 汕头大学医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4]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5]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6]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N200; 汉字; 词汇识别; 正字法; 拼义理论; 拼音文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9 [应用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除中文外,世界上现今使用的几乎所有文字均为拼音字母文字(如英文),其词汇识别涉及分辨几十个字母或语音单位的一维线性组合.中文词汇包含数量众多的方块汉字,需要在部件、单字和多字层次上抽取复杂的形状和空间信息.两类文字视觉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是否对应不同的大脑加工过程?对于这个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重大问题,过去30多年的实验研究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采用脑电技术和视觉词汇判断任务,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被试区分真词和假词,结果显示,中文双字词在其呈现后约200ms诱发了一个负走向的、以脑顶部和中央区域为中心、分布广泛的脑电反应,称为顶中区N200.此外,词汇重复呈现时,该N200出现一个罕见的、大幅度的增强效应.类似的效应在英文等字母文字的识别中并不存在,提示顶中区N200是一个中文特有的脑电反应.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该N200不反映感知觉加工,也不反映语音、语义加工,而反映词形加工,提示中文词汇在其识别过程的早期就完成了对个体词形的视觉分析,涉及相当广泛、高级的视觉加工脑区.作者最近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把汉字同拼音文字并置为成熟的人类文字仅有的2个逻辑类型,指出相对于拼音文字,汉字是更为彻底的视觉文字,其脑机制应该更注重视觉加工.拼义理论与顶中区N200的发现相互支持,从理论和实验2个方面揭示了中文的独特性,强有力地论证了它与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
引用
收藏
页码:332 / 34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 [J].
张学新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4) :5-13+160
[2]   不同延迟条件下语音词的重复效应 [J].
黄贤军 ;
张钦 ;
丁锦红 ;
郭春彦 .
心理学报, 2011, 43 (06) :599-607
[3]   汉语逆序词识别中整词与词素的关系 [J].
丁国盛 ;
彭聃龄 .
当代语言学, 2006, (01) :36-45+93
[4]   名词与动词加工的ERP差异 [J].
张钦 ;
丁锦红 ;
郭春彦 ;
王争艳 .
心理学报, 2003, (06) :753-760
[5]   ERP与语言研究 [J].
刘燕妮 ;
舒华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3) :296-302
[6]   名动分类:语法的还是语义的——汉语名动分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J].
杨亦鸣 ;
梁丹丹 ;
顾介鑫 ;
翁旭初 ;
封世文 .
语言科学, 2002, (01) :31-46
[7]   全视野汉字词义联想的ERP特征与汉字认识的ERP甄别 [J].
魏景汉,匡培梓,张东松,潘垚天 .
心理学报, 1995, (04) :413-421
[8]   在中文阅读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发展转换 [J].
宋华,张厚粲,舒华 .
心理学报, 1995, (02) :139-144
[9]   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的实验研究 [J].
郭可教 ;
杨奇志 .
心理学报, 1995, (01) :78-83
[10]   分类过程中汉字的语义提取(Ⅱ) [J].
张积家 ;
彭聃龄 ;
张厚粲 .
心理学报, 1991, (02) :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