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 条
滨海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54
作者:
张天海
[1
]
田野
[2
]
徐舒
[3
]
唐立娜
[4
]
郭蔚
[1
]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4]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厦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改变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功能,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选择沿海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区,利用1989、2000、201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文献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方法,ESV等指标计算分析了厦门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对ESV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同时期全国水平的5倍多。该时期厦门市和全国建设用地动态度均高于其他地类。其中2000—2010年间,厦门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是1989—2010年间近5倍(458.94%);在厦门市与各沿海地区对比中发现,1989—2010年整个沿海地区建设用地的动态度都高于其他各个单一地类。各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动态度大小排序为浙江沿海>厦门>福建沿海>江苏沿海,厦门市排序靠前。空间特征上,厦门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滨海带滩涂的填埋和耕地的占用,处于北部的林地基本稳定。研究期1989—2010年间,厦门市ESV总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中2000—2010年ESV总减少量(1.2亿元)是1989—2000年总减少量(1000万元)的十余倍(1382.57%)。研究区由于水域和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导致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趋于弱化,最终致使各类ESV成分在1989—2010年间整体上均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仍然是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食物和原材料生产变化幅度最小。1989—2000阶段中保持土壤ESV变化的贡献最大,2000—2010阶段中水文调节ESV变化的贡献最大。2010年厦门市单位面积ESV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处于较低水平。反观厦门市2000—2010年远高于全国水平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厦门市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当划出生态红线,加强对具有关键生态功能的生态用地保护,特别是水域和北部的林地。
引用
收藏
页码:7572 / 7581
页数:10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