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FM网络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聚类及其地下水补给来源推断

被引:3
|
作者
安帅 [1 ]
王乃昂 [2 ]
陈会丽 [1 ]
赵力强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干旱区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群; 地下水补给; 聚类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P641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引入湖泊经纬度、海拔、湖水温度、湖水pH值以及湖水Na+、K+、Mg2+、Ca2+、Cl-、SO2-4、CO2-3、HCO-3浓度等13个基本变量作为聚类指标,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对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共计105个常年积水湖泊进行了非线性聚类,并与基于类平均法的线性聚类分析结果作对比,得到两种聚类分析方法的结果大体一致,即以雅布赖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带为界,湖泊呈较明显的二聚类分布,断裂带北部的湖泊聚集一类,接近断裂带以及断裂带南部的湖泊聚为一类,这与实地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后发现,SOFM网络的聚类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其在识别地理现象微小差异方面更具优势。而根据断裂带两侧不同类型湖泊的分布,可以推断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湖泊群地下水源补给空间上的非同源性,以及地下岩层组分和结构上的空间差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74 / 58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 [1]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王乃昂
    马宁
    陈红宝
    陈秀莲
    董春雨
    张振瑜
    [J]. 水科学进展, 2013, 24 (02) : 153 - 160
  • [2]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of complex disaster system based on a non-linear information dynamics model[J]. WANG Wei 1, 2 , SU JingYu 1* , MA DongHui 1 & TIAN Jie 2 1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2(12)
  • [3] 近40a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张振瑜
    王乃昂
    马宁
    董春雨
    陈立
    沈士平
    [J]. 中国沙漠, 2012, 32 (06) : 1743 - 1750
  • [4] 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
    鲁鹏
    田燕
    杨瑞霞
    [J].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 1375 - 1382
  • [5] 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张金萍
    秦耀辰
    张丽君
    闵祥鹏
    [J]. 经济地理, 2012, 32 (03) : 16 - 21
  • [6]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形成机制的初步看法
    郭永海
    王海龙
    董建楠
    刘淑芬
    李亚伟
    季瑞利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 37 (02) : 276 - 282
  • [7]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化学参数初步研究
    陈立
    王乃昂
    王浩
    董春雨
    陆莹
    路俊伟
    [J]. 中国沙漠, 2012, 32 (02) : 531 - 538
  • [8] 基于SOFM网络对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分类研究
    陈凯
    刘增文
    李俊
    田楠
    时腾飞
    [J]. 生态学报, 2011, 31 (23) : 37 - 45
  • [9]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
    张华安
    王乃昂
    李卓仑
    董春雨
    陆莹
    李贵鹏
    [J]. 中国沙漠, 2011, 31 (06) : 1623 - 1629
  • [10] 基于GIS与SOFM网络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黄姣
    高阳
    赵志强
    李双成
    [J]. 地理研究, 2011, 30 (09) : 1648 -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