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被引:98
作者
张林波 [1 ,2 ]
李文华 [2 ]
刘孝富 [1 ]
王维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承载力; 文化承载力; 进化树; 增长极限; 展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承载力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理论前沿。论述了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进化历程,绘制了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进化图,将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分为起源奠基、应用探索和理论深化3个阶段,分阶段总结了承载力研究的主要特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以及争论的不同观点。承载力理论起源于人口统计学,种群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在起源奠基阶段,承载力研究主要是以非人类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研究为主,完成了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所必需的定义内涵、数学表达公式以及科学机理等等的积累;1953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承载力研究的探索争论阶段,在全球资源环境危机背景下,承载力开始应用于解决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急迫的资源环境问题,并在应用探索过程中引起大量争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载力研究进入理论深化阶段,人类承载力研究不再简单地套用生物种群承载力理论方法,认识到人类承载力除受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自身文化社会因素也对承载力产生巨大影响,并尝试着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承载力方法之中,从而使人类承载力研究从非人类生物种群承载力理论方法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承载力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878 / 88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 [J].
李文华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3) :215-220
[2]  
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 姜文超.重庆大学 2004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 李广.东北林业大学 2002
[4]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高吉喜著, 2001
[5]  
增长的极限[M]. 商务印书馆[美]梅多斯(D·H·Meadows)等 著, 1984
[6]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human health [J].
Butler, CD .
PLOS MEDICINE, 2004, 1 (03) :192-194
[7]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systems [J].
del Monte-Luna, P ;
Brook, BW ;
Zetina-Rejón, MJ ;
Cruz-Escalona, VH .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04, 13 (06) :485-495
[8]   Assess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Florida Keys [J].
Clarke, AL .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2, 23 (04) :405-418
[9]  
A modern Earth Narrative: what will be the fate of the biosphere?[J] . Richard S. Williams.Technology in Society . 2000 (3)
[10]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 from Malth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J] . Irmi Seidl,Clem A Tisdell.Ecological Economics . 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