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预防动机与家庭储蓄率——对中国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证研究

被引:45
作者
李超
罗润东
机构
[1] 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老龄化; 预防动机; 微观家庭储蓄率; 第二次人口红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4 [人口问题研究]; F832.22 [储蓄];
学科分类号
1407 ; 1201 ; 020204 ;
摘要
老龄化对微观储蓄有生命周期消费效应和预防效应两方面影响,对我国家庭的净效应尚不明确。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家庭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显示老龄化对我国微观家庭储蓄率的净效应为正,说明家庭由于老龄化产生的预防动机大于生命周期消费模式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我国以此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老龄化对家庭是否选择储蓄和储蓄规模都有显著正效应,说明第二次人口红利同时体现在微观储蓄的参与决策和数量决策上。以上结论在对不同类型储蓄和消费的回归中均稳健。此外,老龄化虽提高了各收入阶层、区域和城乡家庭的储蓄,但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和农村、中西部家庭影响更大,间接印证了老龄化对微观储蓄率的正效应源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预防动机。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未来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J].
朱勤 ;
魏涛远 .
人口研究, 2016, 40 (06) :62-75
[2]   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 [J].
汪伟 .
经济学(季刊), 2017, 16 (01) :67-96
[3]   人口红利演变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化 [J].
董香书 ;
肖翔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9) :20-27
[4]  
人口变动、劳动参与率演进与劳动力供给发展[J]. 袁磊.劳动经济评论. 2015(02)
[5]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 [J].
汪伟 ;
艾春荣 .
管理世界, 2015, (06) :47-62
[6]  
破解中国高储蓄率之谜——来自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解释[J]. 刘铠豪,刘渝琳.人口与经济. 2015(03)
[7]  
人口老龄化的全球发展趋势[J]. 刘文.劳动经济评论. 2015(01)
[8]   人口老龄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J].
刘国斌 ;
杜云昊 .
人口学刊, 2015, 37 (02) :77-86
[9]   中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倒逼金融模式转型 [J].
袁志刚 ;
余静文 .
学术月刊, 2014, 46 (10) :55-65
[10]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念与实践 [J].
谢宇 ;
胡婧炜 ;
张春泥 .
社会, 2014, 34 (02)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