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研究:虚拟民族志的逻辑原点

被引:18
作者
江飞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移动化; 社会空间; 虚拟民族志; 场景; 研究起点;
D O 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2.015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移动互联正在改变人们交往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面对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趋势,虚拟民族志应该改变线上线下的二元理论模型,把场景作为新的社会研究的起点,以动态的观察视角来认识新的交往空间中的社会实践,通过整体性的感知和共情化的理解,来把握浸润在社群文化中的社会意义,探索虚拟民族志更有价值的发展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政治生活与国家治理 [J].
周蜀秦 ;
宋道雷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6) :50-57
[2]   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 [J].
郜书锴 .
当代传播, 2015, (04) :38-40
[3]   在线民族志: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新方向 [J].
胡迪雅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 (04) :104-110
[4]   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J].
张娜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 (04) :143-150
[5]   虚拟民族志在传播研究中的运用——以对“SZ人在北京”QQ群组的研究为例 [J].
高崇 ;
李敏 .
青年记者, 2015, (02) :11-12
[6]   身体的在场:网络民族志的性别反身性 [J].
任珏 .
新闻大学 , 2014, (02) :63-71
[7]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研究方式 [J].
刘少杰 .
学习与探索, 2013, (07) :33-37
[8]   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 [J].
卜玉梅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6) :217-236+246
[9]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J].
高丙中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