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及空间分异

被引:57
|
作者
姚成胜 [1 ,2 ]
钱双双 [2 ,3 ]
毛跃华 [2 ,3 ]
李政通 [2 ,3 ]
机构
[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南昌大学计量经济研究会
关键词
排放控制; 温室气体; 粪便; 畜牧业; 驱动效应;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 空间分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3 [畜牧业、饲养业]; X713 [畜牧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部门。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全面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畜牧业碳排放分解为畜牧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单位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收益、城镇化和总人口增长5大因素,从时空2个层面揭示了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由1.374×10~8 t增长到1.506×10~8 t,年均增速0.654%,其中畜禽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两者占畜牧业碳排放总量比例达65.58%73.23%。2)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层面看,畜牧业生产效率都是抑制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单位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效益则是导致中国畜牧业碳排量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对草原畜牧业区和农耕畜牧业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对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有限;总人口增长是促使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人口大量流入的经济发达地区和计划生育政策宽松的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明显。3)2000-2014年,城镇化是有效抑制畜牧业碳排放的第二大因素,而农业结构调整对畜牧业碳排放变化呈现由正向驱动转为负向驱动的变化特征,这一特征在中国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