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绿洲区秸秆燃烧污染物释放量及固碳减排潜力

被引:15
作者
杨乐 [1 ,2 ]
邓辉 [3 ]
李国学 [1 ]
王琦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3]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
作物秸秆; 燃烧; 排放清单; 生物炭; 碳减排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12 [农副业];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摘要
根据2004—2013年新疆绿洲区主要作物产量,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秸秆燃烧污染物排放量和碳释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3年新疆地区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CO2、CO、CH4、NMVOC、OC、BC、SO2、NOx、NH3和PM2.5的量分别为9.0×106 t、5.5×105 t、1.6×104t、9.4×104t、1.9×104t、3.9×103t、2.4×103t、1.8×104t、7.8×103t和1.2×105 t,碳排放总量为2.7×106 t;在排放清单中,CO2和CO是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1.6%和5.6%;棉花秸秆为排放贡献最大的污染源,占总排放量的43.3%,其次是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分别占28.3%和21.9%。在此基础上,基于生物炭固碳技术,对该区域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固碳量和碳封存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若把被燃烧的三类秸秆(棉花、小麦和玉米)转化为生物炭,则每年可减少该区域54.9%的碳排放量;若将作物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每年将有3.6×106 t碳和1.3×107 t CO2被长期封存于生物炭中。可见,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固碳减排潜力,是一种可持续的碳封存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988 / 9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J].
陈温福 ;
张伟明 ;
孟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 (05) :821-828
[2]   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模式及其区域适用性评价 [J].
杨增玲 ;
楚天舒 ;
韩鲁佳 ;
李晓红 ;
刘贤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23) :186-193
[3]  
生物炭碳封存技术研究进展[J]. 姜志翔,郑浩,李锋民,王震宇.环境科学. 2013(08)
[4]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J].
李飞跃 ;
汪建飞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4) :1-7
[5]  
生物炭技术缓解我国温室效应潜力初步评估[J]. 姜志翔,郑浩,李锋民,王震宇.环境科学. 2013(06)
[6]   长江三角洲地区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空气质量模式中的应用 [J].
苏继峰 ;
朱彬 ;
康汉青 ;
王红磊 ;
王体健 .
环境科学, 2012, 33 (05) :1418-1424
[7]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 [J].
赵建宁 ;
张贵龙 ;
杨殿林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4) :812-816
[8]   中国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J].
田贺忠 ;
赵丹 ;
王艳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2) :349-357
[9]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J].
曹国良 ;
张小曳 ;
王丹 ;
郑方成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4) :800-804
[10]   农作物秸秆燃烧PM排放因子的研究 [J].
祝斌 ;
朱先磊 ;
张元勋 ;
曾立民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