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属性、群体排斥与国家支配——教育公平分析的三种路径

被引:3
作者
高水红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教育公平; 个人属性; 群体排斥; 国家支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教育公平分析拥有三种路径,分别是个人属性路径、群体排斥路径和国家支配路径。自由主义及后期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与第一种路径有关,韦伯主义及后期的新韦伯主义学派与第二种路径相联系,而马克思主义及后期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与第三种路径相关。这三种路径对于解释教育公平的核心影响机制各不相同:个人属性路径将学校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制衡器,以表明教育获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个人在智力能力和选择能力上的不同;群体排斥路径强调学校本身便是排斥机制,将眼光放在以阶层、地域、利益群体等为主体的各种排斥机制上,认为正是各种排斥机制的存在阻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国家支配路径侧重国家分配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政策的宏观结构关系与权力关系对教育公平的直接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 [J].
唐俊超 .
社会学研究, 2015, 30 (03) :123-145+244
[2]   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 [J].
刘精明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8) :109-128+206
[4]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英文) [J].
吴愈晓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 34 (03) :58-75
[5]   被围困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阶层生态 [J].
高水红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11 (02) :21-26
[7]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J].
李煜 .
社会, 2009, 29 (06) :60-84+223
[8]   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 [J].
刘云杉 ;
王志明 ;
杨晓芳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30 (05) :42-59
[9]   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 [J].
郝大海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6) :94-107+206